锂电池主要由正极材料、负极材料、电解质和外壳等部分组成。其中正极材料通常包含锂金属氧化物,如锂钴酸、锂镍酸等;负极材料则多为石墨或硅基材料;而电解质则是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迁移的关键介质。
当锂电池遭遇高温或火焰时,其中的化学物质可能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。,电解质在高温下可能会分解,产生有毒有害的气体,如二氧化碳、氢气、甚至氟化氢等。此外,正极材料中的锂化合物也可能与水反应,释放出氧气和热量,进一步加剧火势。更为严重的是,如果温度足够高,锂电池内部的锂可能直接与水反应,生成氢气并引发爆炸。
从回收的角度来看,火烧后的锂电几乎失去了被有效回收的可能。正常的回收流程旨在提取有价值的材料并进行再利用,但火烧后的电池,其化学性质已经发生了不可逆的改变。原本有序的晶体结构被打乱,活性物质丧失,使得回收过程变得异常艰难,甚至几乎无法进行。
火烧可能引发电池内部的短路和过热,进而导致爆炸的风险大幅增加。在尝试处理这些受损电池时,哪怕是轻微的操作不当,都可能引发灾难性的后果。锂电池一旦经历火烧,其内部结构会遭受毁灭性的破坏。原本精心设计的正负极材料、隔膜以及电解液等关键组件,在高温的肆虐下发生严重的变形和变质。
检测与分类:对拆解后的电池单体进行电压、容量、内阻等参数检测以及外观检查,根据检测结果分为可再利用、需修复和报废等类别。对于剩余容量较高(一般在 50% - 80%)的电池,可进行梯次利用,应用于对电池性能要求不太高的领域,如通信基站、储能基地、低速电动车等。
污染物清理与预处理
漏液处理:若电池包存在电解液泄漏,需使用吸附材料(如惰性吸附棉)清理漏液,并对接触区域进行中和处理(酸性电解液用弱碱性溶液,碱性电解液用弱酸性溶液),防止电解液腐蚀设备或造成环境污染。
外部清洁:去除电池包表面的灰尘、油污、泥沙等杂质,避免后续拆解时污染物进入内部电芯或模组,影响检测精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