定窑窑址规模大、集中的窑场,分布在今曲阳县涧磁村北一带,这里有十几处高大的堆积,高的15米,堆积着众多的瓷片、窑具、炉渣、瓷土等。从遗址地层叠压关系看,遗址分晚唐、五代和北宋三个时期,1986年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。
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,制瓷技术有许多创造和进步。北宋中后期,定窑由于瓷质精良、色泽淡雅,纹饰秀美,被宋朝选为宫廷用瓷,使其身价大增,产品一时。但 定窑在北宋末年“靖康之变”后,由于连年兵灾,逐渐衰落和废弃。金朝统治中国北方地区后,定窑瓷业很快得到了恢复,有些产品的制作水平不亚于北宋时期。从有龙凤纹饰的一些器物上看,定窑产品也是金代统治者喜爱的瓷器品种。到了元朝,定窑终于逐渐没落。
定窑在唐代时就已是瓷场,专烧白釉、黄釉瓷,到宋代发展迅速,比之前更大更有名,大量烧制白瓷,其次有黑釉、酱釉、绿釉、白地褐花等品种。白瓷胎土细腻,胎质薄而有光,釉色纯白滋润,上有泪痕,釉为白玻璃质釉,略带粉质,因此称为粉定,亦称白定。其它瓷器胎质粗而釉色偏黄俗称土定;紫色者为紫定;黑色如漆的为黑定,传世极少。定窑是继邢窑而起的白瓷窑场。器型唐以碗为主,宋代以碗、盘、瓶、碟、盒和枕为多,亦产净瓶和海螺等佛前供器,胎薄而轻,质坚硬,色洁白,不太透明。由上迭压复烧,口沿多不施釉,称为"芒口",这是定窑产品的特征之一
想要了解汝窑瓷器的特点,我们要对这种瓷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。汝窑是宋代的五窑之一,其发源于河南境内,在五窑中,造型大方特,以名贵的玛瑙作为釉质,色彩特,碧绿,惹人喜爱。其土质较为细润,用其烧制的瓷器自然也是外表光滑,明亮,有着与玉相似却胜似玉的说法。可见人们对其评价之高。这类瓷器有着很多的造型,包括着盘,碗,瓶,洗等多种造型,也有着很高的观赏价值,印花多为刀笔刻画,有着很多有名的瓷器还流落在外国。历史悠久,在中华的众多瓷器中,为中国瓷器文化增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汝窑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,前后不足20年,1987年根据宝丰县提供的实物标本,经上海博物馆和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复查并进行试掘,终于在宝丰县西大营镇凉寺村南河旁台地上找到了汝官窑址,面积约25万平方米,内涵丰富,窑具、瓷片堆积如丘。汝窑以青瓷为主,釉色有粉青、豆青、卵青、虾青等,汝窑瓷胎体较薄,釉层较厚,有玉石般的质感,釉面有很细的开片。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,俗称“芝麻支钉”,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。器、物本身制作上胎体较薄,胎泥极细密,呈香灰色,制作规整,造型庄重大方。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,以洗、炉、尊、盘等为主。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,因此非常珍贵。汝窑瓷器为人们称道的是其釉色。后人评价“其色卵白,如堆脂,然汁中榨眼隐若蟹爪,底有芝麻细小挣针”。可见汝窑烧制的青瓷确有特魅力,被人们推举为五窑,名副其实。有“雨过天晴云破处”的美誉(语出周世宗 柴荣。)
雍正的审美和品味是公认的好,有清一代,雍正瓷器是的,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,构思别致,每尖器皿都有多种式样。小件器皿线条柔和含蓄、轻巧俊秀,追求实用与美观的统一。大件琢器端庄典雅,讲究线条变化,质朴古拙,刚中带柔,注重上下比例之间的协调、空间关系的适度、整体的统一,可以说厚重古拙与轻盈秀丽兼而有之,达到了“增一分则长,减一分则短”的程度。
雍正上承康熙,下启乾隆,是奠定“康乾盛世”的关键人物,一位出色的皇帝。雍正时期被认为是清季盛世之一,清雍正官窑瓷器,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,虽然仅存13年,但粗湛绝妙,,尤其是颜色釉方面成就,仿古创新,新添十数种鲜艳的新釉色,代表了雍正官窑的高水平,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“,”,制作之精冠绝于各代。至今没有人能够。
成化瓷器向来颇受藏家推崇,孙瀛洲先生就曾称赞“成化瓷器,胎质细腻纯白,白釉莹润如脂,彩色柔和,笔法流利,造型轻灵秀美,表里如一。”从成化时的传世品可以看出当时极为注重制作质量,不合格的产品均销毁,因而备品种器物少见窑艺弊病。成化青花多改用“平等青”原料,呈色灰蓝,清淡柔和,色泽稳定,对后世青花器的烧制有着深远影响。本品便具右前文提及诸多成化瓷器特色,颇为典型,值得珍藏。
瓷器,是一幅可以用手盘玩的立体画;是一件能让你心灵深处激起震荡的无声诗篇;也是一本记录着各个时代文化、风俗和社会面貌的史籍。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,是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。